我院开展2019年暑期“三下乡”—暨肃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活动系列报道(六)

发布者:437必赢会员中心发布时间:2019-08-01浏览次数:335


我院开展2019年暑期“三下乡”—暨肃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践活动系列报道(六)

  7月28日上午,李冰老师带领着调研团来到了兰州,我们在兰州采访了祝赞词省级传承人—山西老师。山西老师为我们讲到,祝赞词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到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之一。它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最早的祝词和赞词产生于劳动,是猎户,牧民的集体口头创作。自从原始宗教—萨满教出现以后,巫师(蒙语称“博”)借用这些古老的歌谣,或者加以改编,把祝词变成了萨满教的各种仪式歌。

   山西老师在没有退休的时候,会在学校给学生传授关于祝赞词方面的知识,退休后便在家中为一些对祝赞词感兴趣的年轻人免费教学。在平日空闲的时候,山西老师还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走访蒙古族老人家中,收集更为古老的祝赞词,出了一本祝赞词集。



  山西老师还告诉我们,“祝赞词”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阔丰富,从牧业生产到日常生活,从各种节日盛会到婚丧嫁娶;从蒙古包到一个个生产、生活用具,都有一定的祝福与赞美。山西老师和同学们说到:“在不久后的那达慕大会上,我们也将首先朗诵热情洋溢的祝福词,为那达慕大会的开幕送出最美好的祝福。”

  在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下,山西老师热情的为大家朗诵了一段“抬全羊”的祝赞词,山西老师声音庄严宏厚,语意激扬,一气呵成。其中一位同学感慨道:“这种旋律让我感觉特别情真意切,听起来也特别舒服。”

 “祝赞词”是蒙古族抒情诗的起源,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能在现当代蒙古族诗歌中感受到它的旋律。它是国内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酒泉地区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之一,是古老肃北蒙古族文化的遗存。

  时至今日,为期五天的以“感受非遗文化,弘扬传统根脉”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已经圆满结束。

 

 


Baidu
sogou